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傅正义院士: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充足“粮草”

2021-11-26   澎湃新闻   阅读量:91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于11月18日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其中,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傅正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日前,《中国建材报》记者对傅正义进行了专访。

     记者:傅院士您好,首先祝贺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新材料领域的权威专家,这不仅是您个人的荣誉,也是材料界、材料行业的骄傲。材料学科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请您谈谈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以及对此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感想。


     傅正义:我个人的成长得到了学校、原国家建材局、各有关单位众多领导和前辈及同事们的关心支持。我求学在华南理工大学,1987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硕士毕业后,进入武汉理工大学工作,一路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博导至今。
     这里我重点谈谈武汉理工大学和原国家建材局对我的支持。长期以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总结为“团结、合作、专注、创新”,这为我的科研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撑条件。以老校长袁润章老师为带头人的材料学科的前辈们尤其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所以我20多岁的时候就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项目,30多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这些重要的发展节点,是我能够快速成长的关键。原国家建材局老领导张人为局长、黄书谋副局长经常关心我,科技司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更是亲力亲为指导和帮助我。我在1990年第一次去美国深造、1996年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得第一个部级奖励和1997年获得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奖励,都是在原国家建材局科技司的全力支持下实现的。我从内心深深地感谢原国家建材局各级领导和朋友们。

     记者:新材料被誉为产业的“粮草”和科技进步的基石。您如何看待新材料对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傅正义:材料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新材料是制约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所在。我国遭遇的各种“卡脖子”难题,其实就是材料问题没有解决,比如集成电路的芯片材料、大飞机用的复合材料、发动机用的耐高温材料等。近年来,随着媒体高频率报道,大家对材料科技的认知不断普及、提升,各高校的新材料学科建设和各地各领域的新材料地位也日益加强和提升,新材料产业持续壮大,国内诸多“卡脖子”难题正在被陆续攻克。我相信,随着投入和研发力度持续加大,将有越来越多的高性能新材料涌现,为我国现代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粮草”。

     记者:公开资料显示,高性能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因为在上述领域的卓越贡献,您此前就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美国陶瓷学会会士、欧洲陶瓷学会荣誉会士。请介绍一下,您在该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应用效果及前景如何?

     傅正义:我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性能陶瓷原料,二是民用高性能陶瓷材料,三是军用高性能陶瓷材料。
     我国的高性能陶瓷原料很多还需要进口,有些用于国防领域的陶瓷原料,还被发达国家封锁和禁售。我们研究了多种高性能陶瓷原料,为制备多种高性能陶瓷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提供了关键原料支撑。
     我们研制了多种高性能陶瓷与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冶金、轻工等现代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有的是替代进口产品。
我们研发了多种特种陶瓷复合材料,在国家多个重大、重点项目中实现了应用。

     记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明确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高性能的新材料是促进碳减排的重要载体。请问您的研究成果对“双碳”战略实施有什么积极意义?

     傅正义:我的研究成果对“双碳”战略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和团队重点研发多种多功能陶瓷复合材料,这些材料作为电极、催化载体、功能层等,可以直接应用于新能源技术与装备;其次,我和团队多年来重点研究如何减少高性能陶瓷制备过程的能源消耗,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都将对“双碳”战略实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对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规划及其高质量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傅正义: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激励着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第一,新材料产业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的总体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在宏观战略上做好总体规划和布局。             第二,要尽快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开发的协作科技链,加强大学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企业工程化技术突破的相互协同。优化重组和联合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形成能解决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成科技平台。

     第三,要加强原始创新,过去我们都是跟在外国人后面跑,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我们在有些领域要敢于并实现“领跑”。
     第四,要有超前意识的科技布局,不能总是临时抱佛脚,遇到问题才急着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