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军事医学专家组:勇当科技战“疫”突击队

2020-09-25   人民网-军事频道   阅读量:23

奋战在武汉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大合影 

    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九省通衢的武汉被按下“暂停键”。

    这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

    号令如山,冲锋向前。1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奉命前出武汉。

    113天里,专家组全体成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与死神较量,第一批出征、最后一批撤离。

    他们,不畏病魔检测样本,不舍昼夜调试装备,立起了“科研拳头”标杆,打出了“科研铁军”品牌。

    他们,把“忠诚、研战、创新、求实、情怀”的新军科精神贯彻体现到疫情防控最前沿。

    他们,以最优设计、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推出一系列重大成果,以实际行动回报统帅信任、回应人民期盼,交出了科技战“疫”的优异答卷,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了军队力量。

3月16日专家组举行火线入党仪式 ,陈薇领誓  邵龙飞 摄

    逆行,逆行!

    到武汉去,到疫情防控一线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1月25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晚上,军事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晓鹏的电话响了——

    “我们要去武汉支援,能不能赶回来?”

    “没问题,马上动身!”

    接到陈薇院士的电话后,张晓鹏匆匆告别亲人。凌晨一点半,他带着妻女驾车驶出河南商丘,奔向北京;

    此时,在四川老家过年的助理研究员黄勇接到通知后,马上订购了当天早上飞往北京的机票;

已经十年没有回吉林老家过年的助理研究员迟象阳受领任务后,当即取消了订好的车票,嘱咐爱人照顾好3岁的孩子;

    研究员曹诚、姜涛,第一时间回到实验室打包装箱,整理出各类装备和试剂40多箱,保证了前出任务地域后第一时间就能展开科研工作……

    为加强武汉一线防控力量,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奉命组成军事医学专家组,担负对武汉疫情的应急检测和科研攻关等工作。

    陈薇院士担任组长,研究员曹务春担任副组长。

    这一专家团队,都是长期从事病原研究、疫苗研发、卫勤装备研发攻关的骨干力量,从非典暴发,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再到2014年西非埃博拉大流行,这些常年与病原体顽强战斗、身经百战的科研战士再一次临危受命。

    1月26日晚,专家组首批13名同志登上飞机,向武汉进发。

    疫情就是军情,防控就是责任。“逆行”不是选择,而是使命。

科研人员在火神山医院连夜展开装备。  邵龙飞  摄

    救人!救人!

    疫情防控需要啥就干啥,核酸检测、抗体筛查争分夺秒!

    抵达武汉后,如何高标准完成上级赋予的使命任务、迅速展开防控是摆在专家组面前最急迫现实的问题。

    此时,武汉的疫情正处于上升期,全市的病毒核酸检测需求十分迫切。

    专家组连夜召开党员大会,定下了“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攻关、短长期兼顾”指导思想,明确将疫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检测溯源、专家指导、样本采集、成果验证、气溶胶检测等工作同步开展。

    要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

    在陈薇院士指挥下,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位于半山腰上的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建了起来。

    专家组搭建了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自主研制的试剂盒,以及全自动提取核酸的方法,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

    核酸检测组组长姜涛说,在疫情初期,无论是检测速度,还是任务比重,这样的答卷在武汉市都名列前茅。

    为有效检测新冠病毒感染,2月中上旬,专家组张晓鹏副研究员和战友们开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该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新冠病毒N和S蛋白的IgM和IgG四种抗体,提高了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是临床诊断和治疗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为此,专家组又建立了多重病原检测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16~22种呼吸道病原体,有效回答了“是否新冠病毒感染?如果不是,是什么病原感染”等临床迫切需求。

    曾有两例危重患者,医院运用多种治疗方案,效果都不理想。

    接到医院需求后,专家组采集了患者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综合检测。结果显示,其中一位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标本中存在肺支原体感染。这些检测指导临床实施了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专家组与中部战区总医院等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负责专家组科研管理和任务统筹的副研究员张珂说。为加快推进科研进度,专家组在医院感染科病区设置检测室,与临床治疗零距离,实时评估治疗效果。

3月8日,陈薇院士在实验室查看核酸检测数据。 张振威 摄

    冲锋,冲锋!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摸清病毒的传播规律和致病机理非常关键。

    今年2月初,武汉疫情进入高峰。病毒是否通过气溶胶传播,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专家组曹诚研究员带队进入金银潭医院进行全方位气溶胶采样。从机关工作区到物资仓储区,从垃圾处理区到检验科,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在ICU病房,专家组队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患者气管插管手术旁,零距离采集空气样本。通过采集医院不同环境的空气样本,综合评估医院内部的感染风险,得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年过五旬的曹务春和曹诚研究员还带队多次深入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以及各方舱医开展多点位、全方位的气溶胶传播采样调研,每进去一次时间都长达6小时以上。

    一次,曹务春趴在在方舱医院公厕旁进行表面擦拭物采样。当采样结束后,他脱掉防护服换上军装,方舱医院的护士们惊呼:“大家快看,刚才采样的是个将军!”

    “作为一名老党员,脏点、累点又算得了啥。”曹务春的回答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沉到一线研究,提出真知灼见。专家组积极参加各类疫情研判,先后提交了20余份有分量的研究报告,许多建议得到采纳应用。

    哪里最紧张,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专家组广大党员奋战的身影。

    病理研究是揭开新发传染病真相最基本、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火神山医院成立初期,由于没有现成的剖检室,病理研究工作曾一度陷入困境。

    专家组祁建城研究员率队主动请缨,创造性提出用手术方舱改造病理方舱的总体方案。

    他们立下军令状,只用了短短5天时间,就完成现有常规手术方舱的应急改造。

    “不敢看,却又不得不看”。受命赶赴火神山医院保障的工程师张宗兴最多一天曾连续保障了3例病理剖检。他穿着三级防护服,不吃不喝连续工作11个多小时,脱下防护服的一刻,人几近虚脱。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

    在战疫一线拼搏奋战的,还有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3名女博士——她们既参加核酸检测,又参与疫苗、抗体研究等科研攻关。

    在武汉的100多天里,她们习惯了这样超负荷工作,习惯了在附近的会议室找个地方“眯一会儿”,习惯了“沾床就着”,习惯了脸上长痘、黑眼圈、掉头发……

    由于经常错过饭点儿,食堂的大师傅也习惯了给晚来的她们单独下碗面。有一次,在等面条的几分钟里,张梦瑶就累得趴在饭桌上睡着了。

    副研究员董韵竹和丈夫在2018年初就领了结婚证,因为赴非洲执行医疗救助任务等原因,婚礼日期先后2次推迟。原计划今年4月份举办婚礼的她,又不得不第3次推迟。

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  邵龙飞  摄

陈薇院士和疫苗临床试验志愿者在一起  张振威  摄

    疫苗,疫苗!

    油门踩到底,一路往前冲,因为“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3月2日,习主席视察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时指出,充分发挥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检测试剂,全力满足抗击疫情需要。

    “疫苗,必须首先由中国自主研发!”陈薇院士牢记领袖嘱托,言语中充满自信。

    1月下旬,该团队紧前展开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生物信息学深度分析、疫苗设计等工作,并迅速获得国家科技部应急专项支持。

    在武汉一线,陈薇院士对疫苗研发总负责,后方由侯利华研究员牵头,联合地方单位协同攻关。

    瞄准目标,“油门”踩到底,一路往前冲。

    历史将铭记这一系列闪光的时刻——

    2月26日,疫苗GLP安全性评价、动物有效性评价和国家第三方质量复核正式启动,实验表明,该疫苗工艺稳定,质量符合预期标准,免疫原性良好。

    3月16日,该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成为全球首个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I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这是全球当时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5月22日,I期临床结果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108名志愿者全部产生了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是人类抗击新冠病毒的里程碑。

    6月22日,陈薇院士团队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这是继成功研发世界首个新冠疫苗后,团队的又一重大科研进展。

    7月20日,陈薇院士团队向世界首次公布了Ⅱ期临床的数据,再次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8月11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这款疫苗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在后续疫苗投产应用时,我们也能以更低的价格让中国百姓在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获得接种。”陈薇的话铿锵有力。

    疫苗研发领先世界的背后,凝聚了陈薇院士团队的大量心血和付出。

    在武汉抗疫的后期,有一天,陈薇院士去理发时,理发师心疼地说:“院士,您怎么有那么多白头发呀!”

    以前从没有白发的院士这才发现,短短三个月,自己生了许多白发,人也瘦了一大圈。她却说:“为武汉人民而白头,我心甘情愿!”

    如今,归建后的专家组成员都已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

    陈薇院士和战友们早已开启了新一轮“战斗”:加速推进新冠疫苗的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加紧研制特异性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单抗药物和改善新冠肺炎康复者肺纤维化程度的生物新药,创新研发新型生物防护装备……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院士常说的一句话。

    在陈薇院士的感召和率领下,军事医学专家组全体成员一次次放大自己的价值——

    因为,于国家、人民乃至全人类而言,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黄子娟、庄颖娜、王迪、王静怡)

(责编:黄子娟、王政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