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走出八名院士

2010-06-12   央广网搜索   阅读量:117

六月的清晨,走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两排葱翠高大的银杏树在道路两旁一字排开,同时映入眼帘的有树下仔细调校经纬仪的短训干部,有满脸朝气、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教室的学员。一组灯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是该学院主干道上的院士长廊——高俊、王家耀、许其凤、钱曾波、魏子卿、王任享、沈荣骏、杨元喜,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张张慈祥的或者是沉思的面孔,在每一个早晨鼓励着每一名从这里经过的测院人。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诞生于1946年硝烟纷飞的东北战场,是全军唯一一所承担军事测绘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64年来,以高俊等8名院士为首的数万名军事测绘人才从这个仅有百亩的“小学院”走出,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新中国军事测绘事业的巨大成就。在他们荣列共和国最高科学殿堂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测绘学院成为“院士的摇篮”,是什么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国防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与时代同进,为成长提供舞台测绘学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作为立院兴院之基,创新发展之本。从诞生的那刻开始,测绘学院的命运便与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顺应我军进入大规模兵团作战阶段后对军事测绘人才的需要,军事测绘正规化教育拉开帷幕,广大学员在学中用、用中学,身背三脚架,肩扛水准仪,深入到战场前沿,用所学技术为战争服务。因为历史原因,测绘学院先后七次迁址,但这并没有挫败老一辈创业者的锐气,测绘学院求贤若渴、海纳百川,并率先在军队院校中开办研究生教育,为学员求知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从“办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测绘学院”,到“适应新世纪新军事变革、能够为我军新时期国防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信息化合格人才培养的高等军事院校”,测绘学院始终逐浪于国防事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潮头。1999年,随着综合大学建设潮流的来临,该院与周围三所院校合并组建信息工程大学。在总参首长和大学党委的领导下,着力确立与“培养高素质国防信息化英才”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对学校建设发展提出挑战。进入2010年,轰轰烈烈的教育转型大讨论在全院展开,逐步探索与总结出能适应、能提高、能打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科学员可以提前申请科研,论文检索系统日益完善,教员授课讲究实效与应用,加大信息化课程开设力度,通过引导促进学员自主学习,大力开展“走进基层部队”、“走进实验室”、“走进地方名校”等交流见学活动。如今,在测绘学院的校园里,学习氛围更加浓郁。每周六上午,院士、教授的学科拓展讲座总会让一些学员放弃好不容易拿到的外出名额,因为在这讲堂上,充满着不容错过的精彩;在学院训练部的会议室里,一篇篇学术论文让评审专家赞不绝口,要知道这里的论文全出自本科生之手,看来第六届学员优秀论文评选的奖项设定又得费上一番脑筋;在军鹰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学员宋睿和他的同学们,他们即将参加“ESRI杯”地图创新大赛的角逐,每个人的脸上是认真的思考,是对创造的渴求。一切为了学员的成长,一切为了国防测绘事业的发展。正是这份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一代代测绘人在这里成长起来。在沈荣骏院士的成长感悟中,测绘学院给了他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测绘学院钱曾波院士回忆起五十年代刚入校时的情景,那份对测绘事业的责任和追求和重于泰山的使命一直延续到现在;测绘学院优秀毕业生、党的十六大代表,曾担任总参某测绘大队大队长的严银江脸上的那份执着认真,被誉为是军测人优秀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测绘学院育人使命的最好诠释。与世界同步,为翱翔打造翅膀测绘学院始终把高屋建瓴的学科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与要求,作为高素质高水平军事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测绘学院已设置有大地测量、卫星定位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军事空间信息工程、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及应用、指挥自动化工程等13个专业,其中5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被列为全军重点建设院校,两个学科和一个实验室被列为全军重点建设学科和实验室,1996年经国家批准设立“测绘学”博士后流动站,此外有4个学科进入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领域,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完备、军事特色鲜明、与世界同步、走世界前列的科研教学能力。学科领先、结构完整的军事测绘科研教育体系是测绘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履行我军测绘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坚实躯体,而以高俊、王家耀、许其凤、钱曾波院士为首的500余名教学、科研与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则是学院发展创造血液的不竭动力。在他们中间,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专业领先的科研水平、具有创新发展的科研能力的中青年专家与教授,他们在军内外研究领域中享有盛名,甚至在海内外都就较高的学术成就:在今年3月刚刚结束的中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年会中,我国第一个自主培养的地图学博士——测绘学院孙群教授接任王家耀院士当选为学会主任委员;高俊院士看准教员游雄的年轻闯劲,把战场仿真的关键课题放手新人,仅四年,就获得了巨大的突破,游雄也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博导和教授,如今已经成长为其所在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国家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马秋禾教授被誉为“测绘兵最喜爱的女发明家”,她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更立足讲台,三十年如一日,使摄影测量学成为学员们最爱听的一堂课。高俊院士曾指出:“有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后继有人。”的确,人才的培养就是人才的传承,人才的发展就是人才的接力,这是事业和使命的延续,正是这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为测绘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测绘学院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测绘学院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教学、科研设备,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与科研设施;积极开展交流,是国家诸多科技学术论坛的承办单位,同时,也把视角延伸到了国外,不断与国际知名的一流高校进行学术互访,这也推动了测绘学院的跨越与发展。在这里,一项项“863计划”的难题得以解决,千余项军队重点课题项目得以成型,百余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励。测绘学院王小同院长曾做客《光明日报》的“将军论兵”栏目,向大家展现了军事测绘的立体未来;许其凤院士曾在他的著述里,描绘了数字苍穹下未来战争的发展……正是测绘学院立足未来、高屋建瓴的学科建设,成就了测绘学院的人才发展和学术进步,成就了院士、教授和难以尽数的科技工作者,成就了全军各条战线上的军队优秀测绘技术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延续这这份“高远”,这是测绘学院为他们打造的飞向胜利与成功的坚实翅膀。与青春同行,为事业注入理想测绘学院始终把独具特色的经纬文化作为学院的思想核心,把志存高远、精细求实、新益鼎新的经纬精神贯穿于整个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把具有使命意识、经纬素质的现代化信息化军事测绘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学院提升的根本。走进测绘学院的主教学楼前的“求知园”,一台和测绘学院几乎同龄的T4经纬仪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经历了甲子岁月的沧桑,目镜依然清晰如新,所有的部件依旧保持着当初的精准。这台六十年前的老家伙,正是对测绘学院经纬文化的形象解读:清晰的目镜表达着志存高远,军测人看到的是未来的国防建设,看到的是民族的新的发展;高精度的机械部件是他们精细求真的体现,正是这样的治学态度,成就了他们的严谨踏实的科学素养;而不断扩展不断改造的新部件,正是测绘学院新益鼎新的创造力的体现,这一切,不正是经纬校园成就事业的最好总结。通过和学员教授交流,可以感受到他们从来到这个校园的第一天起,都把崇高理想作为每一步的动力,把踏实严谨的学习作风作为每一天的要求,把为事业创新、为民族创造的不懈追求作为每一堂课的思索。与青春同行,为事业注入理想。2006年,在测绘学院建院60周年之际,王任享院士送来了这样的题词:“测院摇篮,从这里走向成功!”正是如此,经纬文化感染的是经纬人一生的梦想与追求,是多少经纬人走向成功的起点。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正是从这里走出,成为经纬人的骄傲与榜样,还有许许多多在各个领域创造出突出成就的将军、专家,在各条战线实践这自己光荣使命的英雄模范,他们都是这经纬纵横的延续。在学院武文斌烈士陈列室里,我们又一次认识了这位80后的学员,我们记住了这个带着眼镜的小伙子,记住了原名“文宾”的他,在这里把自己的名子改成“文斌”,尽管是一字之差,但这书写着经纬人的能文能武,既是未来国防建设的技术干部,更是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经纬文化,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更是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正是这样的信念,正是这样的执着,正是这样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积淀,才有了今天的“院士摇篮”的美誉,才有了蜚声军内外的军测成就。回望一个多甲子的岁月,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在这里努力学习,发奋成才,至今,已经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包括8名院士,5名省部级干部,20余名军队高级将领,千余名专家教授,在全军测绘部队中,更是有95%以上的专业技术干部毕业于测绘学院。他们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工作实践能力强,具有强烈的奋斗和献身精神而受到军内外的广泛好评与赞誉。展望未来,测绘学院更将继续秉承科学的办学理念、前瞻的学科建设、向上的经纬文化,为加速提升军队综合测绘保障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保证。也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将从这里走出,他们将为新时期的国防建设再添功勋!